工控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工控之家

哪位知道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2 1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种继电器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使用负载有什么要求呢?
发表于 2012-6-22 1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哪位知道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的区别?

热继电器是用于电动机或其它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的过载保护的保护电器。
电动机在实际运行中,如拖动生产机械进行工作过程中,若机械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电路异常使电动机遇到过载,则电动机转速下降、绕组中的电流将增大,使电动机的绕组温度升高。若过载电流不大且过载的时间较短,电动机绕组不超过允许温升,这种过载是允许的。但若过载时间长,过载电流大,电动机绕组的温升就会超过允许值,使电动机绕组老化,缩短电动机的使用寿命,严重时甚至会使电动机绕组烧毁。所以,这种过载是电动机不能承受的。热继电器就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在出现电动机不能承受的过载时切断电动机电路,为电动机提供过载保护的保护电器。
使用热继电器对电动机进行过载保护时,将热元件与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串联,将热继电器的常闭触头串联在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线圈的控制电路中,并调节整定电流调节旋钮,使人字形拨杆与推杆相距一适当距离。当电动机正常工作时,通过热元件的电流即为电动机的额定电流,热元件发热,双金属片受热后弯曲,使推杆刚好与人字形拨杆接触,而又不能推动人字形拨杆。常闭触头处于闭合状态,交流接触器保持吸合,电动机正常运行。
若电动机出现过载情况,绕组中电流增大,通过热继电器元件中的电流增大使双金属片温度升得更高,弯曲程度加大,推动人字形拨杆,人字形拨杆推动常闭触头,使触头断开而断开交流接触器线圈电路,使接触器释放、切断电动机的电源,电动机停车而得到保护。
可见,热继电器通常是直接断开接触器的控制回路来断开主回路的。
过(电)流继电器:用于电机或其它电气设备,在电流超过设定值时动作(吸合)。切断主电路,或发出信号。
发表于 2012-6-22 15: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哪位知道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的区别?

那么过电流继电器是切断主回路,而热继电器是切断辅助回路的吗?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在使用场合上有没得区别呢(就是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
发表于 2012-6-22 17: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哪位知道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的区别?

热继电器这是一种利用热效应而动作的继电器。一般分为温度继电器和电热式继电器。热继电器的驱动部分是双金属片。双金属片由膨胀系数不相同的两种金属材料复合而成,两层金属中膨胀系数大的一面叫做主动层,小的一面叫做被动层。受热时双金属片的主动层伸长率大于被动层,迫使双金属片向被动层方向弯曲变形,温度下降后双金属片向主动层方向弯曲变形。
过流继电器具有反时限特性,应用于电机、变压器等主设备以及输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回路中。当主设备或输配电系统出现过负荷及短路故障时,该继电器能按预定的时限可靠动作或发出信号。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复合式的,由公用一个线圈的感应式和电磁式的两个元件组成。当继电器的线圈通以交流电流时,则在铁芯的遮蔽与未遮蔽部分产生两个具有一定相位差的磁通。圆盘在此磁通的作用下,产生转矩。在20%~40%动作电流整定值下,圆盘开始转动。此时由于扇齿与蜗杆没有咬合,故障电器触点不动作。当线圈中的电流增大至整定电流时,电磁力矩大于弹簧的反作用力矩。框架转动,使扇齿与蜗杆咬合,扇齿上升。在扇齿顶杆的推动下,使动铁动作,触点闭合。
发表于 2012-6-22 19: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哪位知道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的区别?

过流保护与热继电器有相同之处,就是当电流超过定值是动作。细分的话,热继电器相当于包含了过流和过负荷两种保护的作用。但热继电器采用金属发热变形的原理,精度较低,有时误差达20%。
发表于 2012-6-22 2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哪位知道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的区别?

过电流继电器的控制精度更高一些,动作速度更快;相反,热继电器的动作更迟缓一些,误差率也更大一些。价格方面,过电流继电器较之更贵一些。
发表于 2012-6-22 2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哪位知道过电流继电器和热继电器的区别?

过电流继电器较为灵敏,但是价格较高,不重要的场合一般用热继电器就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工控之家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工控之家 ( 鲁ICP备12015736号-1 )

GMT+8, 2024-9-22 04:11 , Processed in 0.83449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