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工控之家

电力系统中的噪声干扰及抑制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2 14: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噪声会使开关电路翻转和数字电路中误传数据或地址,造成逻辑紊乱或计算出错,引起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有的还带来附加延时,严重时还会将元器件损坏。通过对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措施。
  [color="#0000ff"]电力系统中的信号,对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而言,可分为有用信号和非有用信号。通常50Hz(工频或基波)、100Hz、150Hz和行波等信号属有用信号,其它各种噪声都属非有用信号,俗称噪声干扰。通常,噪声的频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短,比较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装置。噪声干扰可导致计算机程序出格和计算错误,进而会造成保护的误动或拒动,甚至烧坏元器件,正因为如此,对噪声干扰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抑制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很有必要。
  
  1 噪声的分类
  
  从电磁干扰模式看,噪声可分为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两类,如图1所示。
  
<img file="http://dq.shejis.com/uploadfile/dq/uploadfile/200811/20081127092119843.jpg" onload="thumbImg(this)" alt="" />
  图1 信号线上的几种噪声
  
  1.1 差模噪声
  
  又称线间感应噪声、串模噪声或常模噪声。在图1(a)中,噪声侵入往返在两导线之间,N为噪声源,UN为噪声电压,IN、IS分别为噪声电流和有用信号。差模噪声可能是由于平行线路间互感的影响、分布电容的相互干扰及工频干扰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噪声可采用低通滤波器来抑制,但低频差模干扰却不易被滤波器吸收。
  
  1.2 共模噪声
  
  又称对地感应噪声、纵向噪声或不对称噪声。见图1(b),IN在两条线上流过一部分,以地为公共回路,IS只在往返两条线路中流过,这种噪声是由网络对地电位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干扰,是造成微机保护、自动装置不正常工作的重要原因。
  
  此外,通过图1(c)所示,若导线对地阻抗Z1=Z2,则UN1=UN2,从而IN1=IN2,即此时噪声电流不流过负载ZL,这种噪声就是共模噪声;通常Z1≠Z2,则UN1≠UN2,IN1≠IN2,出现UN1-UN2=UN,IN=UN/ZL,这种噪声就是差模噪声。可见,如发现差模噪声,则首先要考虑导线的阻抗是否平衡。阻抗不平衡对信号的不良影响,与其不平衡程度成比例。
  
  2 噪声干扰的来源及危害
  
  [color="#0000ff"]电力系统中噪声干扰的来源,大都是操作引起的噪声干扰、耦合引起的噪声干扰、地磁引起的噪声干扰、直流和厂(站)用电系统操作引起的干扰、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作时引起的噪声干扰等等。
  
  2.1 操作引起的噪声干扰
  
  当发生高压线路或高压母线空载投入或切断、补偿电容器投切、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投切、[color="#0000ff"]电力系统跳闸等情况时,均可引起瞬时过电压(浪涌)和高频振荡。浪涌电压和高频振荡电流的噪声可达相当大的数值,通过电磁感应、静电感应和公共电路的耦合窜入二次回路,造成对装置的干扰。
  
  运行实践表明,高压瞬[color="#0000ff"]变电压的频带为5kHz~10MHz,振荡周期在50μs以内,重复率为1~100次/s、尖峰电压为200~3000V、衰减时间达数秒,严重地威胁了继电保护的正常工作。
  
  2.2 耦合引起的噪声干扰
  
  不同耦合方式产生不同耦合噪声,即电磁耦合、静电耦合和公共阻抗耦合,将产生不同的噪声干扰。
  
  电磁耦合产生的干扰是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投人时,通过电磁感应在二次回路中所引起的噪声。如图2(a)所示,[color="#0000ff"]变压器绕组和断路器带电部分的分布电容,CVT的分压电容C1、C2,高压线路电感、引线电感及接地网的电阻、电感等形成高频振荡回路。该回路所产生的高频振荡电流,流过接地网和两端都接地的中性线。如果CVT的二次引线与接地网、高压线路平行,则电磁耦合将在二次回路内产生很高的电压,此电压施加在继电保护装置的机壳,将产生高达数千伏的共模噪声。由于电压回路的[color="#0000ff"]控制电缆芯间对地阻抗往往不相等,因而在电压二次回路各相间可引起很大的差模噪声。
  
  结合CVT具体安装情况,进一步说明电磁耦合的另一途径。如图2(b)所示,若CVT安装底座对地高2m,高压侧接地线一般垂直进入电缆沟。当CVT投入或进行其它操作时,流过CVT高压侧接地线的高频振荡电流,将在接入装置的二次[color="#0000ff"]控制电缆中感应噪声电压。
<img file="http://dq.shejis.com/uploadfile/dq/uploadfile/200811/20081127092119784.jpg" onload="thumbImg(this)" alt="" />
  
  图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引起的干扰
  
  静电耦合产生的干扰,是[color="#0000ff"]控制电缆处在[color="#0000ff"]发电机母线、[color="#0000ff"]电力[color="#0000ff"]变压器、高压线路和高压设备带电部分的强大电场时,[color="#0000ff"]控制电缆、带电体与大地间存在分布电容,通过静电耦合或电容耦合,在二次[color="#0000ff"]控制电缆内产生差模噪声,差模电压是由于两电缆芯对干扰源或大地的电容不相等所引起的
公共阻抗耦合产生的干扰是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投入时,所产生的暂态电流流过图2(b)所示的接地线,如将接地线分布电阻和电感用集中参数表示,图中未画出,暂态电流在集中阻抗上引起压降,使CVT二次绕组中性点和接地点电位升高,在装置外壳呈现过电压,使低压设备和[color="#0000ff"]控制电缆烧毁。
  
  [color="#0000ff"]发电厂和[color="#0000ff"]变电所内的一、二次回路及屏、箱的外壳多处接地,并且最终接入接地网,噪声电流将部分或全部流过接地网的金属结构,从而引起公共阻抗耦合噪声。
  
  2.3 直流和站用电系统操作引起的噪声干扰
  
  当突然切断带电感的中间继电器、电磁阀、接触器、断路器操作线圈时,这类带电感器件的两端将出现感应电压,这是一个主要的噪声源。
  
  现以继电器触点断开为例,开断电感器件时,在其线圈两端会产生暂态过电压,其电压波形中含有高频暂态分量,经导线分布电容和绝缘电阻侵入数字逻辑系统,导致逻辑关系紊乱,可引起装置误动作。
  
  3 几种抑制噪声的方法
  
  分析了噪声产生的原因后,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来解决噪声干扰问题。
  
  屏蔽措施:屏蔽共分两种,即电场屏蔽及磁场屏蔽。电场屏蔽是利用电的良导体封闭噪声源,或噪声接收敏感电路,使其在电磁场内产生涡流效应,防止干扰信号发出或接收;磁场屏蔽采用高通导磁材料制成屏蔽层,以防止低频磁通干扰。电子设备、测量仪器及仪表屏蔽时遵循以下原则:电场屏蔽罩必须与被屏蔽的电路零信号基准电位相接;磁场屏蔽罩必须封闭形成磁通路,不能有缝隙。合理设置接地点是抑制噪声与防止干扰的主要措施。特别应注意的是接地线尽可能短,例如[color="#0000ff"]变压器屏蔽层,一、二次绕组间的屏蔽层都需要接地,可以有效防止耦合电容、匝间分布电容的噪声传递。
  
  隔离措施:隔离是使电路相互独立,不成回路。有效地切断噪声通道,常用方法有三种:采用光电耦合器件;用继电器隔离(因为继电器的信号动作与[color="#0000ff"]控制触点动作分在两个电路中);用隔离[color="#0000ff"]变压器隔离,选频滤波用RC或LC滤波电路,消除或抑制直流电源传递的噪声。
  
  加装浪涌保护器:对于开关操作等所产生的瞬态浪涌过电压,常用的保护方法主要是加装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是采用等电位的原理,提前将浪涌电流泄放入地,典型原理如图3所示。

<img file="http://dq.shejis.com/uploadfile/dq/uploadfile/200811/20081127092120117.jpg" onload="thumbImg(this)" alt="" />
  
  图3 浪涌保护器原理图
  
  当过电压出现时,瞬[color="#0000ff"]变电压抑制二极管(TVS)作为速度最快的元件首先动作,开始泄放电流,并将输出电位在其截止电压上,有效地防止了过电压对设备的损害。
  
  抗干扰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屏蔽技术和接地技术,正确应用这两种技术,将会显著减小噪声干扰,另外再辅以相应的隔离措施,则可基本消除干扰,从而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工作,实现[color="#0000ff"]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发表于 2012-6-22 17: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电力系统中的噪声干扰及抑制方法

举个实际应用的例子最好
发表于 2012-6-22 21: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电力系统中的噪声干扰及抑制方法

噪声干扰主要是对微机自动保护系统的干扰较大,对继电器保护的干扰较小。但对噪声消除比较困难,多采用对弱电系统屏蔽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工控之家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工控之家 ( 鲁ICP备12015736号-1 )

GMT+8, 2024-9-22 23:32 , Processed in 0.6132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