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工控之家

变压器的原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2 11: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变压器的变压原理是什么?有哪位高人能给详细解答?
发表于 2012-6-22 15: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变压器的原理

1# lxy8207
论坛上查找,多的是。
发表于 2012-6-22 18: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变压器的原理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在一次绕组上外施一变流电压U1便有I0流入,因而在铁心中激励一交流磁通φ,磁通φ同时也与二次绕组匝链。由于磁通φ的交变作用在二次绕组中便感应出电势e2。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可知,绕组的感应电势正比于安的匝数。因此只要改变二次绕组的匝数,便能改变电势e2的数值,如果二项绕组接上用电设备,二次绕组便有电压输出,这就是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假设初次。次级绕组的匝数分别为W1,W2,当变压器的初级接到频率为f,电压为V1的正弦变流电源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铁心中的交变磁通φ将分别在一。二次绕组中感应出电势。一次绕组感应电势为:e1- W1*dφ/dt式中的dφ/dt为磁通的变化率,负号表示磁通增大时,电势e1的实际方向与电势的正方向相反。如果不计漏阻抗,根据回路电势平衡规律可得:U1=- E1其数值V1=E1=4.44 *f* W1*φm (1)在二次侧同理可以得出:U2= E2=4.44* f*W2*φm (2)由(1),(2)式之比得 U1/U2=E1/E2= W1/W2 =K式中K就是变压器的变比,或称匝数比,设计时选择适当的变比就可以实现把一次侧电压变到需要的二次电压。电力系统普遍采用三相制供电。因而实际应用得最广的是三相变压器,三相变压器在三相负载平衡时的运行情况基本上与单相变压器相同。
发表于 2012-6-22 21: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变压器的原理

变压器工作原理
变压器是变换交流电压、电流和阻抗的器件,当初级线圈中通有交流电流时,铁芯(或磁芯)中便产生交流磁通,使次级线圈中感应出电压(或电流)。变压器由铁芯(或磁芯)和线圈组成,线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绕组,其中接电源的绕组叫初级线圈,其余的绕组叫次级线圈。
一、分类
按冷却方式分类:干式(自冷)变压器、油浸(自冷)变压器、氟化物(蒸发冷却)变压器。
按防潮方式分类:开放式变压器、灌封式变压器、密封式变压器。
按铁芯或线圈结构分类:芯式变压器(插片铁芯、C型铁芯、铁氧体铁芯)、壳式变压器(插片铁芯、C型铁芯、铁氧体铁芯)、环型变压器、金属箔变压器。
按电源相数分类:单相变压器、三相变压器、多相变压器。
按用途分类:电源变压器、调压变压器、音频变压器、中频变压器、高频变压器、脉冲变压器。
二、电源变压器的特性参数
1工作频率
变压器铁芯损耗与频率关系很大,故应根据使用频率来设计和使用,这种频率称工作频率。
2额定功率
在规定的频率和电压下,变压器能长期工作,而不超过规定温升的输出功率。
3额定电压
指在变压器的线圈上所允许施加的电压,工作时不得大于规定值。
4电压比
指变压器初级电压和次级电压的比值,有空载电压比和负载电压比的区别。
5空载电流
变压器次级开路时,初级仍有一定的电流,这部分电流称为空载电流。空载电流由磁化电流(产生磁通)和铁损电流(由铁芯损耗引起)组成。对于50Hz电源变压器而言,空载电流基本上等于磁化电流。
6空载损耗:
指变压器次级开路时,在初级测得功率损耗。主要损耗是铁芯损耗,其次是空载电流在初级线圈铜阻上产生的损耗(铜损),这部分损耗很小。
7效率
指次级功率P2与初级功率P1比值的百分比。通常变压器的额定功率愈大,效率就愈高。
8绝缘电阻
表示变压器各线圈之间、各线圈与铁芯之间的绝缘性能。绝缘电阻的高低与所使用的绝缘材料的性能、温度高低和潮湿程度有关。
三、音频变压器和高频变压器特性参数
1频率响应
指变压器次级输出电压随工作频率变化的特性。
2通频带
如果变压器在中间频率的输出电压为U0,当输出电压(输入电压保持不变)下降到0.707U0时的频率范围,称为变压器的通频带B。
3初、次级阻抗比
变压器初、次级接入适当的阻抗Ro和Ri,使变压器初、次级阻抗匹配,则Ro和Ri的比值称为初、次级阻抗比。在阻抗匹配的情况下,变压器工作在最佳状态,传输效率最高。
四、原理演示
变压器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原理,现以单相双绕组变压器为例说明其基本工作原理(如上图):当一次侧绕组上加上电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工控之家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工控之家 ( 鲁ICP备12015736号-1 )

GMT+8, 2024-9-22 19:27 , Processed in 0.19166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